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及其思想探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及其思想探析

admin 2025-04-21 今日咨询 8 次浏览 0个评论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杰出代表,老子韩非列传》作为一部重要篇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老子和韩非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珍贵史料,本文旨在翻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部分内容,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节选翻译如下:

原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而实非老子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及其思想探析

译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的守藏室史官,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但实际上他并不是老子。

原文: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者也,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云莫知其所止云亦异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及其思想探析

译文:老子寿命长达一百六十多岁,或者甚至说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通过修炼道术来保养寿命的缘故,他撰写了《道德经》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核心思想,共计五千余言,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最终去向,有的记载说不知道他到了哪里,记载也各不相同。

原文: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于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而不见纳,于是发愤著书上下部号曰《孤愤》,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正持平之论以开主上之心而闭暴下之欲也,其孤愤之论著书十万余言,称韩非子矣,而遂见用于秦焉,斯嫉非益甚欲诛之恐其言不传遂为上下篇表奏其书以谏秦王曰非为秦完法者固且为韩完法矣今反覆言臣欲高秦之法不可不熟计也,秦王使人视非终不能得见乃欲囚系之乃自请见王许之而后乃囚焉,非见王不得见乃仰天大呼道:“吾欲枉尺直寻天下皆正人而王独不正乎?”秦始皇见其书未毕而卒然叹息曰:“嗟乎!独不遇时乎?”其后李斯入谮于王而王释之矣,斯嫉非深矣乃叹曰:“吾智穷矣夫!”斯欲诛非以释秦国之患而不知非之为秦患之深矣夫!斯亦不智矣哉!叹韩非之为人也亦以死矣!惜哉!夫人有至智而不容于世者此也!今观其所作书者皆深于法度之言也而秦用其法亦卒取其国矣斯亦不能复怨矣人固不若其智也固矣矣!此吾读《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所感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及其思想探析

译文: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口才不好,不能当面与人争辩,但擅长书面著述,他和李斯一同拜在荀卿门下学习,李斯自认为在才能上不如韩非,韩非看到韩国国力日渐衰弱,多次上书给韩王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但不被采纳,他愤而发奋著书,分为上下两篇,题为《孤愤》,他痛斥那些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正明法制、坚持公正的人,希望能开启国君的心智而遏止暴虐的私欲,他的《孤愤》一书有十余万言,人们于是称他为韩非子,后来他在秦国被重用,李斯嫉妒韩非更加厉害,想杀掉他,又怕他的学说流传不下去,就把他的书上上下下表奏给秦王看并劝诫秦王说:“韩非是替韩国完善法制的本来应当为韩国服务的人现在却反复主张对秦国来说要提高秦国的法制水平不能不慎重考虑啊。”秦王派人去察看韩非始终不能见到他于是就准备囚禁他韩非自己请求拜见秦王秦王答应了他然后才把他囚禁起来,韩非见不到秦王就仰天长叹道:“我本想纠正曲枉使天下人都成为正直之人而大王却独不正直吗?”秦始皇看了他的书还未看完就突然叹息道:“唉呀!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时候啊。”后来李斯又向秦王进谗言陷害韩非于是秦王释放了他李斯嫉妒韩非的心意更深了就叹息道:“我的智慧穷尽了!”李斯想杀掉韩非来解除秦国的忧患却不知道韩非正是秦国最大的忧患啊!李斯也太不聪明了!感叹韩非这个人的遭遇也太悲惨了!真是令人痛惜啊!有的人才智超人却不被世人所容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

转载请注明来自河北静远航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及其思想探析》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